2013-09-14 Vol.106

扫一扫 立即关注
网络新闻联播官方微信

城市摄像头违法窃取隐私,是真的吗

好莱坞大片《全民公敌》呈现了一个被严密监控的世界,那句经典的台词——“别抬头,因为一抬头就被监视了!”用在今日似乎特别恰当。或大或小,或隐或现的摄像头充斥在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记录着人们的表情与动作,甚至会在你毫无知情的情况下公开传播你的个人隐私视频。

记者:李德尚玉、孙肖萌、唐诗颖
责任编辑:黄佐春
求证

监控摄像头无所不在,人们没了隐私?

最近,“上海高院法官涉嫌集体招嫖”事件轰动一时,让监控视频火了一把。6月9日,上海法院4名法官在受邀外出用餐时,在惠南镇衡山度假村内的夜总会包房娱乐,接受异性陪侍服务。这段“私人生活”,最终因一位“爆料人”获取了酒店监控资料而将其公之于众。

本世纪初,公共安全问题成为国际上普通受到关切的重要议题。我国也开始了“平安城市”建设,促进了视频监控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应用。据安防行业信息咨询机构中安网统计,我国的视频监控市场规模从2007年的350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809亿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的电子摄像头数量都在20-30万个之间。除了政府有关部门为社会管理需要设置的治安、交通等摄像头之外,还有大量的社会机构、单位、商户甚至个体自己设置的摄像头。

然而最近,“摄像头窥探隐私”的新闻屡见不鲜,有网民和专家指责其“涉嫌违法”。那么,城市摄像头违法窃取隐私,是真的吗?

考证
安全利器:防盗防暴防事故

央视网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市玉渊潭南路附近的某商场,发现除了正常的进出口处设置的摄像头以外,在进入厕所狭窄的走廊上也安放了1-2个不等的摄像头。对于这种情况,记者询问了商场内部的一些售货人员,她们表示,安放摄像头很有必要,“现在小偷越来越多,一不留神,可能就会出现顺手牵羊的人”。

记者在折返的途中一路步行,经过了几家小店,几乎每家每户都安装了摄像头。店家表示,虽然店小,但是有时候忙起来就顾不了那么多,店内财物如果发生被盗的情况,还可以通过监控画面获取信息。

“摄像头对我们还是有用的,至少对犯罪分子是个震慑。”的哥司机老王说,他的车去年就已安装了GPS定位监控系统,出现紧急情况,按动隐蔽按钮后,车辆背后的LED显示屏会显示报警字样。安装在出租车上的摄像头所拍照片,全被传输到客运管理处监控平台,只有公安机关凭相关证明才能查询,乘客寻找失物需通过运管处查询。

城市摄像头录像不仅对盗窃取证起作用,而且对于公共场所纠纷、突发事件取证都起到关键作用。警方利用监控录像破获的案件不胜枚举。

“监控者”的娱乐工具

但是,摄像头的增多的确存在不少隐私泄露的隐患。

有爆料人给记者提供了一段监控录像,这段录像记录着一对年轻情侣站在无人的公共场所做出亲昵动作。播放时,视频中不时传出“摆低点……对牢面孔,太近不清爽”、“花痴哦……哎哟,又来了,老多趟了……”等对监控录像进行评价的画外音。

在近3分钟的视频里,“监控人员”不但评论、嬉笑,还时不时发出指挥,要求调整摄像角度全面拍摄。所谓的“监控人员”,无疑就是监控室的工作人员。

置身公共场所也有隐私权

记者走访时注意到,在很多地方,大到超市,小到杂货店,监控摄像头几乎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公共场所是否无隐私可言?一个人选择置身于公共场所,是否等于放弃了隐私权?

“一个人选择置身公共场所,并不意味着其就自动放弃了隐私权。”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表示,“‘隐私’的概念是指,与公民个人私生活密切相关的私人状态和信息,并且不希望被他人知悉”。

李晓兵进一步表示,每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要参加公共场所的各种活动,但是其现身于公共场所并不是以曝光其个人隐私为目的的,在公共场所活动同样也应该主张对其隐私权进行保护。在某种意义上,隐私权应该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但重要的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某人在公共场所的个人行为被监视器、录像和视频公布出来,在某种意义上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其个人的隐私权遭到了侵犯。公共与隐私的界限并非总是泾渭分明,也无法用一个简单的原则划分清楚,很多情况下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进行分析,应当结合具体情况来认识公共与隐私的关系。

摄像头窥探隐私是否违法

目前,我国在公共场所监控摄像头的使用、安装规范与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尚存在不少空白。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介绍,现实中,因为侵犯公民隐私权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极少。

如果摄像头拍摄的录像不能妥善管理,会不会助长网络隐私侵权的泛滥?

近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条例》规定:在公共场所等安装技防设施时应当设置明显标识,以提醒公民注意自我保护隐私权;个人或单位擅自传播公共场所监控视频将被罚款。

摄像头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对公共场所中的个人信息有保管、处置的权利,但这种保管、处置的权利要以其内容不影响和侵犯他人权利为前提,他们对于公共场所中个人隐私的保护应该共同承担法律责任。在具体个案中,甚至还要考虑到主观因素对于此类侵权事件的影响。

“这是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对公共场所个人隐私权加以保护的一种尝试,其效果如何以及其本身的正当性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李晓兵说。

英国街头:平均11人1个摄像头

据说英国是全世界摄像头最密集的国家,那么,英国是怎么做到维护公共安全的同时,又有效保护居民的隐私呢?

根据英国安防行业协会披露,英国全景的闭路摄像头多达590万个,平均每11个英国人就拥有一个监视摄像头,而其中的75万个则设置在医院、学校等敏感地点。超密集的摄像头会让英国的治安更好,破案率更高,一旦发生问题,由于监控的因素,警察也会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并赶到现场。

从2013年8月12日开始,英国政府将实行一项关于使用监视摄像的行为规则,并首先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实行。该规则对政府机构和警察使用监视摄像的行为提出限制,其中第一条就规定:使用监视摄像需要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合法的目标,并且要有明确的紧迫性,同时,也要考虑监控对于个人和个人隐私的影响,所以要尽可能地保持透明度,包括公布能够让公众了解信息和投诉的联系地点。

此外,这项法律还规定要设立一个监视摄像专员的职位,而新任命的监视摄像专员将负责监督监视摄像行为规则的执行情况,并根据情况提出可能的修改建议。但是新规只涉及到了一小部分的监控摄像头,而且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并没有提出惩罚措施。

结语

随着监控探头的普及,近年来利用监控视频帮助警方破案的案例数不胜数,不法分子因为监控镜头的存在而无处遁形,这的确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保护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但我们也需要完善的规则制度来对公共场所中个人隐私进行保护。公共场所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是否可以安装摄像头,对于其安装的摄像头又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相关法律应该予以明确。监控录像的保管、调用,监控人员是否需要经过资格认证等诸多问题,都迫切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专题评价: 留言支持留言反驳
分享到
辟谣联盟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