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中国农村特别是相对贫困落后的山区,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青少年进城读书继而求职创业,加上越来越多的城市解决了农民工住房和子女读书问题,仅剩老人和妇女留守家乡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这些留守老人和妇女如何生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组照片就是山区留守群体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
  • /
    在我国中部的一个山村----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黄柏山村4组,有一栋清代建造的老民居,当地人叫它“田家老屋”,已经见证了一百多个春秋。老屋长120多米,宽60多米,共48间房。房屋以砖、木、石为原料,墙体用小青砖砌成,墙角、天井、栏杆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而成。
  • /
    据72岁的田太文老人讲,老屋是他们的祖先田正寅建造的,当年他做生意,加上祖辈留下的铜钱,花了13年时间才建造好这栋房子。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八代孙了。上世纪30年代,贺龙带着红军在鄂西闹革命,还在这栋老屋里住过。
  • /
    田家老屋里住着12户人家,现有祖孙四代120多人,但大部分已经走出山村,留守老屋的只有30多位老人和妇女。
  • /
    每到春节,一些孩子们回老家过年,这栋老屋里变得十分热闹。可平时,有些老人被孩子们接进城小住,宽敞的老屋里只剩10多位老人,显得寂寥冷清。
  • /
    田开练,今年85岁,是田家老屋里辈分最高的老人,已有第五代孙了,但和他一起留守老屋的就3个人:60多岁的大儿子田太发、大儿媳妇罗祖会、二儿媳妇覃世秀。田开练和大儿子儿媳住一起,一家三口人,还算热闹。
  • /
    田开练从未出过大山,他觉得自己活得很自在,吃喝不愁,儿子儿媳妇很孝顺,在外地的儿孙们回来都会给他带很多好吃的东西。老人爱抽自产的山烟,儿孙们也不反对,说老人这把年纪了,爱咋样就咋样。儿子儿媳妇也不让他干活儿,所以,老人常常在大门口一坐就是半天,路过一个人,他总要主动打招呼说说话。
  • /
    田家老屋地处偏僻山腰,距资丘镇40多公里,近年修了一条简易公路,天晴时可以勉强跑摩托车和小面包车,一下山雨,路就冲得大包小坑了。田开练说,“七老八十的人,死都不怕了,就怕生病,去镇上看病路不好走,给儿孙们添麻烦”。好在,他很少得病,偶尔伤寒感冒,孩子们回来就带点感冒药。老人也怕闲着,常常找点小事儿做做。
  • /
    覃世秀,田开练老人的二儿媳,嫁到田家28年,靠5亩地和3头猪养活着这个家。一年里,丈夫田太宣有半年时间在城镇里打工,剩下半年回家帮妻子种地。覃世秀有两个女儿,分别在上海和广州打工,都已经结婚。她现在最为难的是,两个女儿都不想回山里,她和丈夫却不想进城,到老了该怎么办。
  • /
    一个人在家操持家务,辛劳自不必说,覃世秀倒没有抱怨什么,只轻声道出一句话:“就是屋里显得空荡了些”。
  • /
    罗祖会是田开练的大儿媳妇,弟媳覃世秀一个人在家,罗祖会就经常叫她过来坐坐,跟她一起聊聊。两妯娌很和气。
  • /
    她俩常常一起去地里干活儿,到菜园捡枯叶喂猪也喊着一起去。有了嫂子的照应,覃世秀说,“这样也就不觉得孤单了”。
  • /
    覃好英,今年76岁,膝下有20多个子孙,她和田开练是田家老屋辈分最高的两个人。老伴去世后,只有女儿田太春、儿媳妇田季春留守在家,对她特别孝顺。
  • /
    尽管已经76岁,老人总是闲不住,经常下地干活,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说“不动身上不舒服”。问起过得怎样,老人很乐观:“吃穿都有,蛮好啊。孩子们在外面闯,我们给他们守屋,原来都心挂着,现在也习惯了。”
  • /
    尚绪春,村里比较年轻的留守妇女。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丈夫也在外面打些短工,家里常常就她一个人。
  • /
    到了饭点总得吃饭,尚绪春说,一个人的饭,做得没意思,也就不怎么讲究了,所以她吃饭常常凑合。
  • /
    村里还有一些留守妇女,有时她们路过,就来尚绪春屋里坐坐。看电视,是她们打发时间的方式之一。
  • /
    田太文72岁,老伴田纯根70岁,两个儿子都在镇上安了家。二老一点儿不认为自己老,什么农活儿都能干,一共种了5亩多地,养了3头猪,还有20多亩山林,一年能收入几千元的活钱,不用孩子们花钱贴补,生活过得很满足。
  • /
    儿孙逢年过节要回来,所以他们家里备有很多张床。每到春节,二老就出山在儿子那里玩几天,但住个两三天就想回来,老人说:“在外头住几天身子骨就不舒服,还是这里好,想什么时候吃就吃,想什么事就做,连呼气都轻身些(指呼吸空气新鲜)”。
  • /
    田太双和刘光翠,孩子们都在外打工,老伴俩留守在家。尽管孩子们在城里有房,希望他们进城,但二老都不愿意,他们说,在这里住习惯了。
  • /
    刘光翠说:“我们都过得蛮好,就是挂着伢子们,特别劝(想念的意思)孙子。”儿子给她买了个手机,她隔几天就跟孙子打电话。
  • /
    据二老介绍,老屋有些破败了,但找不到会整修的师傅,现在会建砖瓦楼房的师傅多,但都不懂土家老建筑,只好用些木头撑着,或者砌砖护墙。孩子们告诉他们不要随便动老建筑,这房子会成为文物的,可二老不知道老屋怎么会成为文物,成为文物又有什么用。他们只担心暴风雨把老屋吹垮,不得不修修补补。
  • /
    这是村里难得的热闹场面。覃好英老人的二女儿田太仙带着孩子回娘家住了一晚,要回婆家荆州去了,老屋里的老人们都出来欢送。
  • /
    做爷爷婆婆的都要给小孙子一个红包,当地叫“打发”。田太仙知道老人挣点钱不容易,怎么也不肯收下红包,爷爷婆婆们却执意要给。
  • /
    直到推脱不了,田太仙这才收下“打发”,爷爷婆婆们都高兴了。
  • /
    一番热闹后,村里又归于沉寂。不过,老屋里都是田家后代,大家相处得特别和睦。平常,大家各忙各的事;闲着的时候,大家就聚拢起来唠嗑唠嗑。
  • /
    谁家有个什么事儿,在家的人都会过来帮忙。一些季节性农活儿,能下地的一起去,不分你我,从远到近,挨着把地里的活儿做完。他们称之为“打伙种田,分户吃饭”。
  • /
    现在,山里农村也实行了养老保险。这天,刚好村干部到老屋来代办保费。当地农民到了60岁,每月至少可领取60元养老费。
  • /
    老人们甘愿留守大山,除了对老屋的眷恋,罗组会和覃世秀道出了真正的原因:他们都有家庭承包的集体山林和耕地,一般每人有一两亩地、五六亩山,孩子们即使在城里买了房子,户口也都不愿意转出去,因为户口一旦迁出,承包的土地和山林,集体就要收回再转包给别人。有的家里,孩子的户口转出去了,老人也不愿意走,就是想留住土地和山林。
  • /
    田家老屋居民合影。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田季春、覃好英、田开练、田太文、田纯根、刘光翠、田太双。后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田太春、覃世秀、罗祖会、田太发、田太学、覃好菊、尚绪春。
    留守老家,也许是被时代抛下,也许是主动放弃外迁,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乡土是最深的依靠,老屋是最终的归宿。
  • /

百年老屋和14位老人

摄影/吴宏亮
责任编辑/刘静
责编邮箱/liujing@staff.cntv.cn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3/11/28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