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我国兴起了一股收藏热,古玩、绘画等市场空前火爆。和一般的藏家不同,罗建民一不投机,二不图名,收藏的更是毫不起眼的门楣。30多年间,他奔走在陕西韩城的各个角落,收集整理了上万幅门楣作品,却从不拍卖,全部捐献给市档案馆。
  • /
    72岁的罗建民是韩城西贾村人,出身农村,干过木匠、当过乡镇电影放映员,在城里政府机关做过协办,82年后,才被转为正式工作人员。虽然离开农村有30多个年头了,城里也有自己的房子,但罗建民大多数时间都住在农村。他在乡下院子门头上题写了“淡宁居”三个字,告诫子女和要求自己一生不追求名利,好好做事做人。
  • /
    门楣,亦称门额,是人们置于住宅大门门框上的或木质、或砖雕或石刻的匾额。据罗建民讲,韩城素有题写门楣、楹联家训和照壁的习俗。古门楣题字多出自当代的文人墨客名家之手,或砖刻于门额,或悬匾于门楣,浑厚雄逸,刚健秀美,潇洒传神,是家族的标志、权贵的标志和信仰的标志。
  • /
    罗建民对门楣的兴趣,源于早年做木匠期间。那时,韩城的农村有个习俗,家家户户新盖的房门都要悬挂匾额,为满足乡亲的需要,他开始留意民居上的门楣。很快他就发现,散落在韩城各个角落的门楣不仅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题写的字体也十分讲究和美观,为此,他下决心整理收集。
  • /
    从82年开始,罗建民就带着工具奔走在韩城的各个角落,不分严寒和酷暑,利用业余时间,把悬挂在门头上、刻在墙壁上的门楣、照壁和楹联一一复制下来。2013年3月,罗老在一户民居二楼的储藏间里,找到了当时悬挂在门上的门楣,立马用随身携带的纸张把这宝贵的文字拓了下来。
  • /
    到乡下“寻宝”的时候,罗建民不仅给乡亲讲门楣、照壁和家训的内容,还会再三提醒他们要好好爱护祖宗留下的东西。
  • /
    由于早年收集门楣到处奔走,罗建民腿脚已经落下明显残疾,行走十分不便,但每每看到喜欢的门楣,他仍要爬上梯子,用工具拓下,“简直停不下来”。
  • /
    每次外出回来,罗建民就会在家中展示和整理一天的成果。30多年来,他收集整理了上万幅作品,就年代来说,上至1573年,下至1911年。平时罗建民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整理自己积攒的资料上,先后出了介绍门楣、家训和照壁文化的书籍三本。
  • /
    为把门楣记录下来,罗建民会及时用毛笔和墨把拓下的字描出来。多年的临摹学习,他的书法也小有名气,很多村民家中的新房都会找他题写门楣。
  • /
    罗建民珍藏了很多早年用过的胶卷,里面大多记录了他四处拍摄的门楣。长时间的奔走和持续的拍摄,几乎用尽了他每个月的工资,有时候资金不够,他就靠卖点自己的书法作品贴补。这些年,罗建民花在门楣收藏上的费用高达三十多万元,几乎用尽了他所有的积蓄。
  • /
    努力终究没有白费,罗建民收集的古门楣拓片在韩城多次展出,他本人也受到文化部门及有关专家、学者的赞许。
  • /
    说起这些年收集门楣的酸甜苦辣,罗建民十分感概。他不仅花光了多年的积蓄,往往还遭到一些人的误解。有一次,一家村民的门匾丢失后,竟然怀疑是他偷走的,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告上了法庭。
  • /
    古门楣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不少是祖宗家训,既以律己又可警后。罗建民经常书写一些古家训置于庭中。他最喜欢的古家训是“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子孙两行正道唯读唯耕”,希望子女们按照古人的教诲,把人生两件事——读书和耕种——做好。
  • /
    平日,除了到乡下“寻宝”,罗建民喜欢到古玩市场上逛,每看到好的门楣,都要及时地把它们记录下来。
  • /
    时至今日,韩城人依然保留着建房修匾的传统,所不同的是门匾材质多以石质为主,内容更新潮,还有新兴的贴瓷砖印字,稍显拙劣,古门楣题字特有的文化内涵褪色不少。看着许多明清时代的院落逐渐消失,旧时的门楣不知去向,罗建民十分心疼,口中会不停地念叨着:“可惜了,可惜了!”
  • /
    30多年的收藏之路,罗建民没“捞到好处”,反而更显清寒。他多次拒绝外商的高价收购,把积累的约一万幅门楣拓片,全部捐献给市档案馆保管。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为这些门楣办一个“像样”的展览,让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被更多人看到。
  • /

平民收藏家

摄影报道/开尔 责编/刘静
责编邮箱/liujing@staff.cntv.cn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4/07/07
我来说两句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