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庞就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然后就在嫩江流域从事捕鱼谋生。1994年,他提前办理退休,1998年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松花江畔。如今,62岁的老庞长期漂泊在嫩江、松花江两岸的波涛汹涌中,过着常人无法想象却又不乏诗意的一种生活。
  • /
    之所以选择捕鱼这种方式来度日,老庞解释说是因为自己骨子里有“恋水情结”。10岁的时候,老庞就习惯了浪尖上的颠沛生活,而且水性相当好。时至今日,老庞依然不后悔选择渔民这种生活方式,尽管家里人都不支持他。
  • /
    老庞出生在黑龙江省青冈县。小时候的老庞不属于那种听话的孩子,他经常逃课,只读了六年书就辍学在家。无奈的父母只好通过关系,将老庞安排在当地粮食部门上班。那年的老庞只有17岁。
  • /
    来哈尔滨之前,老庞一直在嫩江沿岸的富裕县打渔,那儿有很多达斡尔人。刚过去时,老庞与少数民族打交道颇费周折。最后,还是因为自己的诚恳为人和豁达性格,渐渐融入到这个“开拓者”(达斡尔的意思即开拓者)群体,并且一呆就是11年。
  • /
    老庞说,自己的命是达斡尔人给救回来的。那是1988年的夏季,嫩江地区持续下了几天的大雨,江河水位猛涨。当时老庞被困在富裕县东吉村下辖的一处孤岛上。他靠着仅剩的半筒挂面和两根黄瓜熬过了一个星期。后来屯子里清点人数时,发现老庞没了,才赶忙去岛上寻到了他。
  • /
    捕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老庞说,干他这一行,还是挺讲究的。有些门道你不去打通梳理,就很难在一个地方立足。当地人或者同行会想方设法把你撵跑。所以老庞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尽可能地多结交一些足以让自己站稳脚跟的朋友。在哈尔滨的这些年,老庞也得到了不少好兄弟的关照,确保了自己的正常渔业不受干扰。
  • /
    老庞的朋友很多,每次聚餐时,大家解鱼的解鱼,挑泥鳅的挑泥鳅,拉网的拉网。“只要真诚以待,人间处处见真情。”老庞若有所悟地说。
  • /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老庞一天到晚总是赤着脚,不修边幅,而且没有生活规律可循。饿了吃,困了睡,在这不足3平米的简陋蜗居里,享受别人不曾享受的寂寞,以及自己一辈子的自由快乐。遇到困难时,老庞说他常用“长夜难眠不见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困难是暂时的,前景是广阔的,贵在坚持”来给自己打气。有时也来几句“红灯记”或“沙家浜”里的京剧选段,提提精神。
  • /
    每年休渔期间(6月上旬至7月中旬),渔政执法部门查的很严,逮住后会给予重罚,甚至逐出哈尔滨。这个时候的老庞也会收获一时的清闲。
  • /
    老庞育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都已成家立业,在青冈本地工作。老伴对他的所作所为,始终不能理解,不过久而久之,彼此间也就习惯成自然了。每年春节期间,老庞会回家呆上十天半月。
  • /
    老庞打的鱼不用亲自拎到街上去卖,因为客户每天会主动找上门来。个别熟人或朋友电话预约买鱼,老庞也会服务到家。
  • /
    老庞的日子过得很随意,因为没电也没饮用水,多数情况下,老庞每天吃的大都是朋友给捎的现成的饭菜。只有兴致来的时候,老庞才会烧柴火做一顿美味,犒劳犒劳自己。闲暇的时候,老庞几乎都在缝缝补补,隔天就会检查一次渔网,哪怕拇指大小的窟窿眼儿,也逃不过自己的火眼金睛,他开玩笑说:“渔网恢恢,疏而不漏。”
  • /
    补渔网、拴鱼钩的时候,老庞非常细致。这一板缠好的鱼钩,是用来钓鲇鱼的。先将做诱饵的小泥鳅穿好,然后系在一根长绳子上,约90厘米宽扎一个钩,靠岸边的一头捆块大石头,直接将绳子抛入江中即可。
  • /
    虽然老庞的文化知识有限,可对鱼的习性及生长环境却了如指掌。他会把握时间、地点、季节、流速、风向、水温、光照,因为这些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捕获率。但是他也承认,能否捕到心中的期望值,多数情况下还得靠运气。尤其是10斤以上的大鱼,现在松花江里极少见了。早些年,老庞曾在松花江捕到过三条15斤以上的野生鲤鱼。“要是放到现在,一条没有1000元,打死我也不卖。”老庞说。
  • /
    每年打渔的收入,大约在三万元左右。除去日用开支、捕鱼作业必需品的置换,以及那间“别墅”防寒保暖改造的费用外,所剩无几。
  • /
    工作之外的老庞没啥爱好,无聊时,一个人呆呆地蹲在那里,接二连三吧嗒吧嗒抽着自己的旱烟,过过瘾,解解闷。
  • /
    最近,他养了两只小鸭,一是调剂单调的闲暇,二是可以让它们来处理自己的“剩余食物”。
  • /
    如果说捕鱼生活不遭罪,那肯定不是真话。别的辛酸不提,单就冬天那零下30度低温的漫漫长夜就能熬煞人。多年来居然靠着一条小舢板与大自然抗争到现在,老庞说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不过最值得庆幸的是,老庞从未遭遇过危险。今年,最让老庞开心的事莫过于大孙子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了却了他自己辍学的一桩心事,更圆了一家人的梦。
  • /

东北的“吉卜赛”

摄影报道/吴胡荼 责编/杨小淼
投稿邮箱/1714523629@qq.com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4/07/25
我来说两句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