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曲在很多人看来是可望不可即的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音乐素养,然而,一个仅读过初中、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农民,却在为自己的作曲梦而努力着,他就是西安市灞桥区石家道村63岁的村民闫德强。
  • /
    2013年4月6日下午,闫德强沿着灞河边走边写词谱曲。63岁的他是石家道村人,在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当环卫工。出门的时候,闫德强习惯随身带着纸和笔,一有灵感就记下来。
  • /
    闫德强与作曲结缘,要追溯到1987年。当时他看到阎肃老师《织网谣》的词之后,被词的内容所打动,就立刻为这首词谱了曲。说来不可思议,一个只拉过二胡、略懂音乐的农民竟然能谱出曲子。随后,他把曲子寄给了一家期刊,虽然作品石沉大海,从此他却对作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
    刚开始,闫德强靠收集各种歌词、反复揣摩歌词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谱曲,虽然这样比较省事,但有时候很难表达他自己的想法,后来他索性自己写歌自己谱曲。这几年,他先后创作了《灞柳情》《歌唱新西藏》《白鹿塬随想曲》等作品,为陈忠实的词《青玉案·滋水》谱写的曲子,还得到了陈忠实本人的夸奖。
  • /
    闫德强的创作态度十分随性,创作环境也很简单,家中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桌椅。大多数时候,闫德强会在夜深人静时,就着一盏灰暗的灯,趴在自己的床头进行创作。
  • /
    一把二胡和一架极其普通的电子琴是家中仅有的两件乐器,闫德强通过它们演奏或校对自己的作品。
  • /
    在家闲着的时候,闫德强会把编好的曲子输入录音机里,跟着旋律大声演唱自己的作品。上学时,他一直是学校文艺骨干,还自学了二胡,唱功也不赖。
  • /
    老伴和儿子是闫德强的忠实粉丝,经常会上网听他写的作品,不懂音乐的老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好听!好听!”
  • /
    问及创作的初衷,闫老淡淡地说:“不为别的,也没想过出名,就是想写”。这么多年来,词曲写作没有给他带来一分钱的收益。
  • /
    每次新创作的歌曲,闫德强都要和业余歌手交流,希望他们能理解歌曲的内容,唱好自己的作品。随着创作越来越成熟,村民们对闫老愈加佩服,村妇女主任还专门下载了他的几首歌曲,作为广场舞的背景音乐。
  • /
    虽然是农民,闫老对网络并不陌生。王战峰和他是同村人,早年曾一起演唱秦腔,王战峰到城里工作后除了继续表演秦腔外,还在自己家中弄了一个录音棚,闫老每写一首作品,就交给他制作并发到网络上。闫老的作品得以走出村子,收获更多的听众。
  • /
    由于请专业歌手的费用很高,他们就亲自上阵。闫老嗓音浑厚,面对录音设备,一点也不胆怯,演唱自己的作品也是有滋有味,声情并茂。他一直希望能跟知名歌手合作,特别是韩红能演唱《歌唱新西藏》,杨洪基演唱《青玉案·滋水》。
  • /
    录制好后,叔侄俩一起细细品味制作出的效果,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才由王战峰上传到网上和他自己的音乐博客里。
  • /
    多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2013年6月份,闫德强正式被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音乐家协会的一份子。拿着会员证时,他十分激动,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这个“野路子”出来的作曲者能被专业协会肯定。
  • /
    2014年7月,闫德强接到大众音乐协会全国入选代表邀请函,邀请他8月8日到北京参见全国性的大型音乐展演活动。开始他还有点犹豫,不敢相信,咨询参加过的朋友后,抱着学习和开阔眼界的想法,他很快报了名,并按照会议要求汇去了2800会议费。
  • /
    相继而来的认可,和伙伴们的鼓励,让闫德强决定办一场个人作品演奏会,为自己的作曲生涯做个小结。2014年7月26日,周末一大早,他和乐队就来到了灞河边的长廊,开始排练。这个乐队的成员都是附近企业退休的工人,人最多的时候有10余人,他们是闫德强作品的首批演奏者。
  • /
    好奇的乡亲纷纷赶来,想亲耳听听闫德强的作品。27年来,一手挣钱养家,一手执笔谱曲,闫德强终于获得了应有的瞩目,不再年轻的身影,散发出平凡而耀眼的光芒。
  • /

一个农民的作曲梦

摄影报道/开尔 责编/刘静
投稿邮箱/1714523629@qq.com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4/07/29
我来说两句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