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
承办:央视网
  • /
    一处平常的院落,却在平定乃至山西声名远播。这里是惟一传承平定刻花陶瓷手工技艺的原产地手工作坊,张氏父子4人中,有两位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两类作品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山西省惟一拥有两类“非遗”的家庭。
  • /
    在山西省工艺美术界陶瓷领域,张氏三兄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的父亲,是著名的陶瓷大师张聪先生,父亲过世后,张氏三兄弟齐心协力,从父亲手中接过文化传承的大旗,成为山西平定刻花的新一代传人。
  • /
    张文亮与父亲张聪旧照。90年代,已是50多岁的张聪成了原冠庄瓷厂四百多名职工中唯一情笃平定刻花瓷的传承人。那时,传统的东西不再吃香,在下海就能捞到钱的大环境下,陶瓷厂消失在市场中。“如果让失传的刻花瓷艺术在我们手上丢掉,那将是我们一辈子的耻辱。”
  • /
    1995年秋,张聪带着从陶瓷厂回来的三个儿子文亮、宏亮、伟亮,在他的老宅里,自制设备,自搭土窑,烧开了陶瓷。
  • /
    2011年9月阳泉市文联为张聪举办“张聪荣膺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暨从艺50年座谈会”后,张聪与师傅“山西生古陶瓷专家水既生先生及挚友杨伯珠先生告别。
  • /
    张文亮三兄弟童年合影。张文亮说,父亲对艺术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
  • /
    在张家人的口中,每件作品几乎都能讲出一个故事来。2008年4月,张聪和张文亮父子制作的平定“剔花黑釉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性珍藏,这是平定刻花瓷第一次进入国家级殿堂。同年,平定刻花瓷成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张文亮在拉坯。17岁初中毕业后,张文亮便到父亲所在的平定陶瓷厂做了专职“玩泥巴的人”,在那里,张文亮跟父亲学会了黑釉配料,跟大爷学会了烧窑,跟舅父学会了手工拉坯。后来又跟江苏师傅学会了雕塑,师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掌握了陶艺的装饰技巧。
  • /
    在练习拉坯时,张文亮没少下功夫。在下班后的空荡车间里,人们常常会见到一个在石头轮子上练拉坯的青年身影。之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张文亮的陶艺装饰技能突飞猛进,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烧瓷能手,还因此赢得了妻子岳秀红的芳心。
  • /
    张文亮的众多作品中,富贵千秋瓶(图左)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梅瓶(图右)成为平定刻花瓷代表性作品之一。梅瓶曾作为地方名优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及欧美诸国。普通百姓也以能收藏一件“梅瓶”为荣。
  • /
    张宏亮是张聪的二儿子,为了传承和恢复平定砂器,宏亮夫妇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他们的砂器既具有实用性能,还把剪纸、刻花等工艺与砂器有机地结合,集装饰和实用为一体,深受广大顾客青睐。2009年,“平定砂货烧制工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宏亮的砂器作品还被中国农展馆永久性收藏和展示,有多件作品还申请了外观专利的保护,成为当地有名的“专利大户”。
  • /
    2000年,张宏亮制作的砂器甚至出口到荷兰,使平定砂器第一次漂洋过海。每每给客人谈起曾经出口荷兰的砂器,张宏亮总有说不完的话。
  • /
    张维亮是张聪的三儿子,是张氏家族的"火头军",平定张氏陶艺坊多少精美的刻花陶瓷精品都是经他的炉"炼"出来的。维亮除了熟练掌握陶瓷的烧制工艺外,得到父亲釉料方面的真传,他的窑变结晶釉艺术独具匠心,件件作品各不相同;片片晶花异彩纷呈,如冰花、似松针,有大有小,有聚有散,千变万化,回味无穷。
  • /
    张维亮的爱人岳之琴也是位不言不语的随和人,在家庭生活中处处以大嫂二嫂为榜样,孝敬公婆,尊长爱幼。
  • /
    在日常生活中,张文亮一家很注重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今年端午节,张文亮夫妻还带女儿参加了吟诗活动。
  • /
    张聪大师的妻子和三个儿媳在一起。张聪大师在世时,三个媳妇曾悉心照料床前,如今媳妇们与婆婆相处和睦。张家人身上所具有的质朴、善良、孝顺、不屈不挠的品质,是张氏一家最可宝贵的“传家宝”。
  • /
    孩子们放暑假和奶奶聚在一起,老人看着孙子们活泼可爱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
  • /
    2012年,全国第七个非遗保护日山西活动区,文亮、宏亮双双获得首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 /
    谈起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家族传承的模式,张文亮说:“我在传授技艺、培养传承人方面没有任何门第限制,现在正筹备开办平定刻花瓷文化传习园,只有开门授徒,才能将刻花瓷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2013年8月,张文亮在老院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收徒仪式,山东80后小伙成为张文亮的徒弟。张文亮将这个天球瓶赠与爱徒,上刻师门理念——德艺双修,知行合一,再配以荷花,是为洁身自好之意。
  • /
    张文亮认为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不去学习就不能提高。所以他尽量抽出时间外出学习参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给自己“上釉”。今年5月份张文亮参加了工信部在清华举办的学习培训。
  • /
    “平定陶瓷历史久远,但历史文献记载及实物的展现几乎属于空白。”为此,2013年年底,由张文亮主编的《平定刻花瓷》出版,这本书从陶、瓷、砂包括紫砂方面的历史沿革都做了介绍和说明。
  • /
    在刻花瓷艺术大家庭的潜移默化影响中,张文亮的儿子已经接触并喜欢上陶瓷艺术。张文亮希望将来能培养出更多人才,和自己一起将平定黑釉刻花陶瓷这一民族瑰宝的传承发扬。
  • /

农家院里的陶瓷世家

编辑/李夏 于晓丹
编辑邮箱/1714523629@qq.com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4/9/1

一个家族的陶瓷情缘


        (央视网记者于晓丹报道)一处原本再稀松平常不过的农家小院,却在平定乃至山西声名远播,置身小院之中,陶瓷艺术的氛围可触可感。这里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现代化的厂房,却是惟一传承平定刻花陶瓷手工技艺的原产地手工作坊,院内的一座座土窑见证了平定刻花瓷的荣耀转身,土陶窑、马蹄窑、倒焰窑、梭式窑、电窑,每一座窑都是一段传奇。

        山西平定黑釉刻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珍品,以其黑亮的釉面、古朴的花形、精炼的造型,为古今中外众多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所喜爱。它的烧制始于唐代,但到了宋朝末年在战乱中失传。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山西平定人张文亮在陶瓷专家发掘恢复的基础上,和父亲张聪多年潜心钻研,传承了这一绝技,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融合,让失传800多年的平定刻花瓷重放异彩。

        张聪大师一生爱瓷,他从最辛苦的揉泥做起,逐步成长为冠庄陶瓷厂的技术骨干。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张聪在水老的领导下和其他技术骨干一起恢复了宋金时期的黑釉刻花制瓷技术。1986年,张聪与同事设计制作的刻花瓷梅瓶获国家轻工部“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一时间,平定刻花瓷名扬天下。1993年,已是50多岁的张聪成了原冠庄瓷厂四百多名职工中唯一情笃平定刻花瓷的传承人。

        张聪大师有三个儿子,张文亮是长子。张文亮17岁开始做瓷,至今从业30余年,在山西省工艺美术届瓷器领域是响当当的带头人。在张文亮的讲述中,“陶艺世家”的执著追求之旅曲折动人。

        “我们村从清代起就有做陶瓷的历史,但小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只是觉得好玩。所以从七八岁起,每逢礼拜天,我都会跟着父亲去他所在的陶瓷厂玩。”一次儿童节,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做一件手工作品,大部分同学都是让大人帮着做的,只有张文亮从爸爸的厂里找来一块废弃石膏,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火炬。那个火炬很丑,可以说是班里最差的一件作品,张文亮却为此自豪了很长时间。

        中学毕业那年,父亲把张文亮叫到身边,郑重其事地问:“你愿意学工艺美术吗?”“愿意。”那时的张文亮以为美术就是画画,不用做体力活,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事实上,入厂后的那几年,张文亮没有真正学过画画,却当上了修坯工、模型工、原料工……把做陶瓷的各道工序都做了一遍,现实和理想相差十万八千里。

        让张文亮真正了解并爱上陶瓷艺术的,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故事。199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周淑兰教授带学生来冠庄陶瓷厂实习。大多数学生忙着搞雕塑时,一个朝鲜学生却把厂里多年不用的“辘轳机”重新组合起来,一天到晚坐在“辘轳机”前做碗。看着那一大堆不同厚度、不同造型的碗,张文亮很纳闷,因为用“辘轳机”手工做碗既费体力,还需要耐心,一旦弄不好,就会开裂。后来,听杨大申教授讲,那个朝鲜族孩子是在“辘轳机”前练习“拉坯”,他说:“一个不会拉坯的陶艺家,就不是一个完美的陶艺家。”就这样,张文亮像那位朝鲜族学生一样,坐在了“辘轳机”前,随着轮子的转啊转,他的兴趣也转出来了。

        1995年秋,张聪带着从陶瓷厂回来的三个儿子文亮、宏亮、伟亮,把冠庄村的自家老院变成了陶艺作坊。1996年,因大气候的影响,平定冠庄陶瓷厂走向衰落。为了挽救老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宝贵遗产,1997年,54岁的张聪带着儿子创业,但烧瓷需要大量的钱来买原料,买设备。张文亮时常想起那段艰难的时日,自己刚刚结婚,两个弟弟也面临成家。家里的经济状况十分紧张。父亲烧起了花盆,张文亮则背起相机给人拍照。待资金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一家人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对制瓷的尝试,在平定陶瓷大厦将倾之际,继续从事这一事业,使这一民间瑰宝得以传承。

        2006年5月,张聪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首届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张聪虽然话不多,但他低调踏实的作风,待人处事的原则,成为留给孩子们最大的遗产。

        张文亮的爱人岳秀红,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每天,岳秀红到厂里刻坯往返几十里路,因为常年刻坯,落下了严重的肩周炎。在家中,她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事。张聪先生病重期间,她侍奉床前,还要照顾自己重病多年的母亲,却未曾吐露一句怨言。

        2006年12月,以张聪、张文亮父子为申报主体的“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被列入首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6月,以“张文亮”为注册商标的平定文亮刻花瓷砂器研究所被山西省文化厅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08年,张聪的刻花陶瓷作品《剔花黑釉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同年12月,张文亮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届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在张文亮的作品惊艳各展会时,二弟张宏亮也斩获成功。张宏亮在父亲和兄长的支持下,在冠庄村办起了砂器生产企业。他的砂器在传统平定砂器基础上,把剪纸、刻花等工艺与砂器有机地结合,集装饰和实用为一体。2000年,他制作的砂器出口到荷兰,使平定砂器第一次漂洋过海;2009年,“平定砂货烧制工艺”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多件作品还申请了外观专利的保护,成为当地有名的“专利大户”。张宏亮常年出差,留下妻子翠兰照顾孩子、管理生产……在张聪病危期间,翠兰也是长期守在老人身边,还要跑销售、照顾幼儿。从白手起家,甚至一度债台高筑,张宏亮夫妇硬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基础,就没有张氏砂器今天的声誉。

        张伟亮是张聪的三儿子,也是张氏家族的一头“老黄牛”,非遗申报成功的幕后功臣。张伟亮潜心专研釉料配方和结晶釉的烧制,他的窑变结晶釉艺术独具匠心,他把生活的美神奇的幻化到他的作品中。张伟亮的爱人岳之琴也是不善言谈的随和人,在家庭生活中处处以大嫂二嫂为榜样,孝敬公婆,尊长爱幼。

        2012年12月,张聪大师仙逝。他身后留下的,不仅是精美的瓷器和技艺绝学,更是那种质朴、善良、不屈不挠的品质。这样的家风让张氏兄弟不争不燥,心无旁骛地传承陶艺文化,是一代大师留给子孙后代最大的财富。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