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
承办:央视网
  • /
    在重庆武隆县羊角镇石床村的一处农家小院,90岁的杨兴明常常和儿孙们围坐两桌,边吃边聊、其乐融融。这个幸福的大家庭已是五世同堂,共有120余名家庭成员。提起这个大家庭的“黄氏家风”,村邻们有目共睹,个个为之称道。
  • /
    家风是什么?在黄家,家风是传承了上百年的黄氏祖训。黄氏家训是杨兴明老人的丈夫黄上怀的父辈撰写的,她嫁入黄家的第一天就开始背家训,黄家先辈所作的家训至今相传了一百多年。27年前,丈夫去世后,杨兴明挑起整个家族的管训担子,继续教育后人。
  • /
    杨兴明老人育有6个子女,大儿子已满70岁,最小的玄孙仅两岁,老少相差88岁。
  • /
    “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安家让和忍……”黄家每代子孙在12岁时,都要接受家训教育。在传承祖训的过程中,长辈们会一句一句地解释其意,晚辈们便一句句地领会训格要领,并且要全部背诵下来。
  • /
    黄家子孙在成长过程中都深受家风家训的教导,家训中的忠、孝、勤、德,时刻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杨兴明老人说:“黄家的娃儿从小就要接受家风教育,尽管小时候他们不懂,但将来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 /
    别人家逢年过节聚在一起是聊天打牌,黄家却不一样,家里会组织齐诵家风家训,让子孙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的话语,也让儿孙镌刻在心,永记不忘。杨兴明老人常说,“家训就是黄家的魂,丢了魂,家就会出问题”。
  • /
    “我常常跟他们说,一定要忠孝,要效忠国家。”杨兴明强调说。对于这一点,在重庆武警总队工作的黄春红感触很深。黄春红是黄家第四代传承人,从小和曾祖母杨兴明感情非常好。 “我刚当兵的时候,很想家,苦都在心头。”黄春红说。但是,曾祖母对他说:“保家卫国才是最大的孝道。”这一句话深深印在了黄春红的心里,至今仍鞭策他前行。
  • /
    杨桂节是黄家第四代孙媳妇,对于丈夫黄春红家的家训,她也连连称好,甚至成为制止夫妻拌嘴,调解婆媳关系的“法宝”。“老公为人踏实,就是性子急一点。”杨桂节笑着说,“性子急不用担心,他刚要发作,我就背家训‘安家让与忍,修身戒恼怒’,每次他一听到,就会红脸变笑脸。”
  • /
    对于如何处理婆媳关系,杨桂节也在家训中找到了答案。“很多人都说婆媳关系不好相处,我们家却处得很好。”杨桂节说,婆媳关系不好处,很多时候都是相互猜忌,不能相互谦让,“婆婆对我像自己女儿,我对婆婆像亲生妈,哪里有处不好的道理。”
  • /
    在部队服役的黄春红平时很少有时间回家,一回家就为家人拍摄照片,引得全家人开怀大笑。
  • /
    杨老经常教导子孙后代,对待乡邻们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家训也要求“安家让和忍”、“端俗睦邻”,黄家子孙一直谨记在心,就算邻里间有了摩擦,也是通过“自我检讨”的方式,化解与邻居之间的矛盾。
  • /
    在黄家,一家人从不相互拆台,要是哪两家有些心里不快的事,兄弟姐妹都会去撮合,打开他们的心结。杨兴明的大儿子黄继财说:“我们家有一百二十余人,在讨论家事时,有分歧很正常,但我们每次都开家庭会议,摆到台面上来讨论。”
  • /
    “同根生,莫相煎,团结共勉。”黄继财说,这是家训中对于同胞兄弟姐妹的要求,他们也一直谨遵。黄继财是家里的大哥,下面五个都是妹妹,他一直坚守在老家,尽心照顾着老母亲,不让妹妹们担心,而妹妹们对此非常感谢大哥,也很记挂他们,逢年过节都会回家探望。
  • /
    黄继财精通医学,数十年扎根在山村给乡邻们治病,但凡遇到有困难的乡亲,不仅留人吃住,还要送人钱物。黄家的谦和热心,让乡亲们有事也总找他们商量。
  • /
    2013年10月,村民王小平的货车不慎陷入泥里,黄继财主动带人帮忙,在尝试数次后才将货车从泥里拖了出来。
  • /
    勤俭节约也是黄家人长期坚持的传统。黄春红说,黄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上世纪80年代,家境十分艰难,穷得连盐都差点买不起了。全家人勤劳节俭,守训而为,以德治家,逐渐宽裕了起来。
  • /
    黄氏家训影响到的不仅仅是黄氏一家人,就连村里的邻居也对此津津乐道,很多村民还用黄氏家训教育自己的孩子。
  • /
    在六一儿童节时,武隆县妇联组织当地小学生来到杨兴明老人家中,倾听老人讲述家庭美德故事,接受厚重家风的洗礼。
  • /
    虽已90岁高龄,但杨兴明老人的身体依旧十分硬朗,平日里,还会下地干些农活,挖红薯、收土豆、割草都不在话下。
  • /
    倘若碰上镇里赶大集,老人也会走上七八里山路去凑热闹。
  • /
    大儿媳汪素芝说:“婆婆一直都很能干,以前他们农活忙,家里就由老人照看着,带孩子、挑水、喂猪、拾柴火,全都由老人一手操持。”
  • /
    2014年2月27日是杨兴明老人90岁福寿,子子孙孙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老人身边拜寿。寿筵上,子孙们分排站立,在老人的带领下齐声朗诵《黄氏家训》:“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安家让和忍,守家遵法度,败家酒和赌……”
  • /
    子孙们集体向老人鞠躬拜寿,祝老人寿比南山。
  • /
    杨兴明给子孙们抛撒祝福糖果。
  • /
    两岁的第五代玄孙黄鹏睿给高祖祖祝寿。看着身前的孩子,杨老笑得合不拢嘴。
  • /
    村里人也自发赶来庆贺,村民们还特意制作了写有“五世同堂”、“俊逸家风”的光荣匾表达敬意。
  • /
    子孙们的真诚孝心,使杨兴明老人浸润在家庭幸福的和美氛围之中。杨老常说:“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才90岁就已经五世同堂了,儿孙们又有孝心,我得经常运动运动,争取活到一百多岁。”
  • /
    如今的黄家小院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童真童趣,门楣对联、家风家训更是勉励子孙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贡献的人。
  • /
    杨兴明老人有个心愿,就是修建“百年家风纪念堂”,让子孙后人能继续传承好家风,把好家风传递给更多家庭。黄家人知道家风家训对后人的影响,要不是这股精神力量的坚守和传承,也许就不会有今天五世同堂的和美幸福。
  • /
    如今,纪念堂即将建成,杨兴明老人的梦想即将成真。
  • /

一卷家训 五世同堂

摄影/任恒权 编辑/周倩
编辑邮箱/1714523629@qq.com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4/9/3

大山深处:五世同堂传承百年家训


         (通讯员 易佳报道)“我们家的家风,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当讲述起传承了一百多年的黄氏家训,90多岁的杨兴明老人可谓如数家珍,眉宇间荡漾着自豪和精神的富足。走进重庆市武隆县羊角镇石床村的杨兴明家中,堂屋墙壁正中央高挂着的一幅匾额格外醒目,上面书写的正是黄氏家训全文。老人说,家训是由黄家的高祖辈老人在清朝年间所撰写,自从她嫁入黄家的第一天就开始背诵家训,“每个黄家子孙都要接受家训教育,不仅要会背,还要在生活中执行。”逢年过节,全家齐声诵咏家训,声声洪亮,和音悦耳,多年来全家一直恪守着这份传统,始终没有抛弃。

      据说黄氏家族迁居到位于宁静大山里的石床村已经百余载,历经了百年的时代更迭和家族兴衰,“节俭光前代,诗书启后昆”的祖德一直延续至今仍旧熠熠生辉,家训内容涵盖励志勉学、治家教子、修身处世、慈孝婚恋等等处事、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黄家,夫妻相处怎样才能和睦、婆媳之间如何才能相安无事,诸如此类的生活细节都全靠家训的引导。 这源远流长的黄氏家训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走近杨兴明一家人的生活,答案其实就已经揭晓了。在黄家,家训就是生活准则、就是家风的具体表达,虽然这在现代人眼中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刻板,但是事实上,就靠着家训的指引,黄家上下五世同堂的确活出了和睦、活出了幸福。杨兴明老人是家中绝对的主心骨,儿孙满堂如众星拱月一般簇拥着老人。

      “一孝立,万善从,是为孝子。”家训中这最重要的一句,在最最普通的家人聚餐中就能窥见端倪。称呼杨兴明为“祖祖”的黄春红,参军整十年了,期间很少能回家看望,此次回家,和全家老小齐聚一堂,吃上一桌团圆饭,浓浓的亲情和熟悉的家乡菜让他倍感幸福。虽然离家已久,但是刚上桌,从儿时就深驻心中的规矩让黄春红习惯性地起身,走到祖祖的身旁,毕恭毕敬地给老人夹菜,顿时一种家文化的清风扑面而来,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这简单而温暖的一幕所感染。因为不能时刻在老人身边照顾,黄春红常常感到惭愧,“祖祖都会安慰我,说保家卫国就是最大孝道。”说到动情处,连军人出身的黄春红也不免滴下几滴男儿泪。

      在家训中,对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有一条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同根生,莫相煎,团结共勉。”这在家中同辈之间一直都不打折扣的遵守,家里的活计兄弟姐妹争抢着干,遇到好吃的好用的却你推我让起来,亲戚中谁有个难事儿急事儿另外几家能比自己的事儿都上心。

      两口子过日子也是一样,在别家能吵翻天甚至大打出手的矛盾,在黄家却从未出现过。黄春红的媳妇杨桂节嫁入黄家后,在家训中获益匪浅。对于家训,她觉得实在是即陶冶情操,又实在管用,甚至还能充当调停夫妻争端,改善婆媳关系的“秘密武器”。在杨桂节看来,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发生矛盾很多时候都是相互猜忌,不能相互谦让所致,用她的话说“婆婆对我像自己女儿,我对婆婆像亲生妈,哪里有处不好的道理”。就连性子急脾气躁的黄春红,每次一想发脾气,只要听她像模像样地背起“安家让与忍,修身戒恼怒”,也就立刻红脸傻笑了。

      说到家训的最大受益者,黄春红觉得还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现在他2岁大的孩子对于家训内容已经能脱口而出。孩子是在耳濡目染中习得,更是在具体生活中感悟,“也许他现在还不懂其中的道理,但这些话会烙在他的骨子里,也会影响他的一生”,对此,黄春红满怀信心。 家训中不仅注重个人自身修养,在与人相处方面也有诸多教诲。就像杨兴明老人经常教导子孙,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乡邻,以善心待人,用微笑示人。精通医学的长子黄继财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数十年如一日为乡邻们治病,从无怨言。一家行善,全村受益,声名远播,影响甚众。在石床村,村民们对黄氏家风都有口皆碑,也常常把黄家的家训引用过来教导自家人。

      在杨兴明的印象中,自己90岁寿辰那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天她身穿暗红棉袄、头戴毛线帽,坐在寿椅上,黄家百余名子孙围上前来,为老人拜寿。在老人眼中,承蒙家训教导,黄家长幼和睦,父慈子孝,家风带动村风,人人克己修身,善待邻里,一派和谐安康……

      中国人重家、爱家、视家为个体生命的寄托,而真正能把对家的拳拳之情延续百年不断又谈何容易?重温黄氏家训:“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感触良久,故撰《黄氏家训》传子孙。无论世之变迁,家之贫富,能守,万世可兴。…………”此时,这份祖先对后人殷切的托付,已经在黄家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