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
承办:央视网
  • /
    58岁的吾哈斯·苏来曼是县牧业医院的一名“草原医生”,妻子那斯甫海霞·努尔哈森则是裕民县疾控中心的一名退休医师。夫妻二人结婚42年来,那斯甫海霞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一个人独自撑起了一个家,以贤内助的精神诠释着自己的“最美家庭”。
  • /
    吾哈斯1955年12月出生于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一个牧民家庭,1971年开始在牧区做赤脚医生,两年后进入塔城地区卫校学习,1975年毕业。
  • /
    毕业后的吾哈斯一直在裕民县的巴尔鲁克山、玛依勒山、库鲁斯台三个牧场的流动医疗点做牧民医生。40年转瞬即逝,他先后巡诊9万人次,拯救危重病人9000多人次,接生牧民婴儿1800余人次,挽救了180余名难产婴儿的生命,骑马和步行的总路程可绕地球10余圈。(右二为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吾哈斯)。
  • /
    历经40年山路和马背的颠簸,吾哈斯已经记不清换了多少药箱了。从听诊器、血压计到牧民常用药品,甚至是医用钳子、手术刀,都在这个小小的药箱里整齐摆放着。吾哈斯还将自己最疼爱的小女儿的照片和妻子的家族合影照夹在药箱之中。他说,有时候一走2、3个月,想她们的时候也很少打电话,话都在心里放着,所以就看看照片,心里会温暖一些。
  • /
    那斯甫海霞(左一)与吾哈斯于1980年结婚,育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已成家,小女儿玛依拉(右一)从新疆医科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乌鲁木齐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现在在裕民县从事社区工作。
  • /
    那斯甫海霞有一家自己的甜品店。在古尔邦节期间,甜品店暂时停业,但是她还是会每天步行去店里打扫一下卫生。
  • /
    当时开店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后来生意越做越好,那斯甫海霞就把县里的待业妇女召集起来,免费传授技术,鼓励并帮助她们自己创业。如今,20多个待业妇女中,9个人已成功开了自己的店。
  • /
    吾哈斯一年在家的时间不到两个月,所以很少有机会跟家人一起拍合影。这张全家福摄于2003年。
  • /
    家里的院子里种有苹果树、酸枣树和葡萄树,还有一片菜地。吾哈斯说,自己就喜欢住平房,能有个庭院,住在楼里的话,哪有这样的院子,哪能吃到这么绿色的东西。
  • /
    每逢传统佳节,那斯甫海霞就会亲自把自家果树结的果子做成各种美味的酱。“这是真正的绿色天然食品。”那斯甫海霞笑着说。
  • /
    结婚30多年,丈夫常年巡诊在外,那斯甫海霞边工作,边教育孩子,还要照顾80多岁的婆婆,抚养已去世哥哥的2个孩子。再加上丈夫的一个弟弟与其同住,9口之家的生活,她一人扛了起来。图为那斯甫海霞和小女儿玛依拉在做手抓饭。
  • /
    手抓饭是新疆人民喜爱的主食之一,主要原料是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地道的手抓饭手艺,是一个好妻子必备的能力。
  • /
    那斯甫海霞的二儿媳非常贤惠。她自从去年嫁过来后,一直和那斯甫海霞一起居住,协助那斯甫海霞操持家务。那斯甫海霞很喜欢这个二儿媳。
  • /
    那斯甫海霞的二儿子(中)在新疆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回到了裕民县,如今在一个社区警务室上班。
  • /
    2009年,那斯甫海霞和社区居民、退休干部、老党员们一起组成了 “爱心妈妈团”。这个团体从最初的15人增加到现在的150多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救助贫困妇女儿童以及各地受灾群众。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这种爱也不过是小爱。吾哈斯和那斯甫海霞却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裕民县的牧民和待业妇女乃至各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如此,便成就了一种伟大的爱。
  • /

马背医生的贤内助

摄影/江冬冬 编辑/杨小淼
责编邮箱/1714523629@qq.com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4/10/15

守护生命的杨林


         (通讯员 易佳报道)在邵秀景和丈夫心中,始终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杨林”,纯洁而茁壮,坚韧而顽强,虽然沉默不语,却总是饱含深情。他们倾情灌溉,用心守护着这片杨林,面向茫茫戈壁,尽情展现着生命的壮美和奇迹。

      故事还要从1979年说起。那一年,新婚燕尔的杨宪印、邵秀景妇从河南漯河迁居到青海。接下来的情节就像命中注定,初来青海没多久,两人竟然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一家医院发现一名弃婴。当善良的两夫妻抱起被遗弃的孩子,看着他白白净净的小脸儿,就再也不舍得撒手。就这样,他们把孩子抱回了家,为他起名“杨林”,寓意杨树成林,生机勃勃,那时候,夫妻俩对孩子的未来寄托了无限美好的期望。

      时间过去了8个月,小杨林一天天长大,多了一口人的家庭生活平静中多了几分生气。可就在这时,不幸却悄然降临了,小杨林被检查出患有脑瘫,按医生的说法最多也活不过7岁!邵秀景简直没办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夫的话音刚落,她就已经呆成了一尊雕像。当她好不容易缓过神来,泪水早已洇湿了丈夫的肩膀。看着怀中宝宝无辜的眼睛,邵秀景夫妇暗下决心:孩子太命苦了,亲生父母嫌弃他,不要他,我们不能再不管他!

      此后,邵秀景抱着杨林赶场一样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好几位医生都一再地告诉她,孩子的病肯定治不好,活不过10岁的。可偏偏邵秀景是个性格极为倔强执着的人,面对不公的命运,她毅然决然地对丈夫说:“孩子能活多久,我们就养他多久!”

      放弃了一马平川的幸福,夫妇二人选择了一条异常艰难的人生之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对于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养子,没人能比他们付出的更多。杨林6岁时,两人的亲生儿子出世,这时小杨林的病情还没有进展。亲生的孩子还没有断奶,夫妻俩就狠心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儿子送回河南老家的大姐家抚养,这样,经济方面会宽裕很多,也能腾出更多的精力照顾杨林。

      直到儿子3岁多,才被送回青海,孩子刚回来的时候认生,甚至躲着不敢见他们。邵秀景心如刀割,对亲生儿子的歉疚让她胸口闷得整夜整夜没法入睡。“后来想通了,孩子有手有脚,身体和智力都正常,他以后总会比哥哥过得好,总有一天能懂我的心。”       其实夫妻俩自己也说不明白,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也许起初就只是心中一股爱的冲动,流淌得久了,就成了汹涌的河。

  从来,爱心之下都不缺少奇迹,被预言活不过10岁的杨林转眼间已经35岁了。“咱还年轻,就算孩子能活10年,咱也养到他闭眼那一天。”夫妇俩回想起当初的誓言,依稀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现在的生活更多的是爱和责任的交织。

      “烫不烫?”“哦,烫啊,我吹吹你喝。”“哪又不舒服了?咋就不舒服了?”像这样一个人的对话在简陋的小屋内时时都在上演,躺在床上的杨林在邵秀景眼里永远是那个刚抱回来的孩子,三十二年来的默契就是这样慢慢磨合出来的,邵秀景总是一点一滴地探寻他的感受,通过判断他的反应给他最无微不至的照料。       一年到头,家里的炉子上始终燃着微火,用来给杨林把食物煮到软烂,帮助消化。“他这舌头不得劲,吃东西往外流,话也说不出来,可他心里是明白的。”的确,杨林眼里最信任的人只有邵秀景,虽然无法用语言交流,但是他的眼神、声音却无不在表达自己对母亲孩子般的依恋。有了邵秀景的照顾。渴了饿了,叫一声,就会有热水热饭送到嘴边;病了,烦了,妈妈照顾他,亲吻着脸庞给他安慰。渐渐地,杨林开始拒绝邵秀景以外任何的人照料。而丈夫杨宪印除了提水、砍柴等日常杂事外,能做的就是拼命赚钱,支付为杨林治病的药费。

      再坚强的人都逃不过时间,邵秀景如今已经65岁,身患高血压和眩晕病。杨林会因为不舒服等原因而时常发出“哇哇”声,这时刻牵动着母亲的神经。不管邵秀景正在承受疾病的折磨,还是早已疲惫不堪,她都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过去照顾杨林,这么多年,一天都没离开过。

      前些年,邵秀景每天夜里还能背着杨林去厕所,现在岁数大背不动了,她就到捡来旧报纸、挂历铺在地上让他“方便”。做这些的时候,已是花甲之年邵秀景总是会想,要是哪一天自己真的走不动爬不动了,杨林要托付给谁?

      所以邵秀景和丈夫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等老两口动不了的时候,能有一家福利院接纳杨林,帮助他继续活下去。有时候,看着杨林无忧无虑的样子,邵秀景也试探着问:“妈妈老了,把你送去福利院吧?”每到这时,躺在轮椅上的杨林,嘴里就会马上发出模糊的“呜呜”声,脸上现出痛苦的表情。这时候邵秀景又立刻不忍心了,她只是深情地搂住杨林的脑瓜安慰他:“不去,咱不去,跟妈在一起,能到哪天算哪天!”

      能到哪天算哪天!这是比磐石更坚定的誓言,是一生难以割舍的牵挂。如今社会各界已经给予了邵秀景全家很多关怀和资助,每当提起这些邵秀景夫妇都会怀有无限的感激。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他们也再次充满了信心和勇气。历经坎坷,方显至真至情,这一片生命之林必将会迎着风雨生发出更坚韧的枝干。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