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
承办:央视网
  • /
    年近80岁的薄金清是西藏拉萨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老职工,头发花白,脸上总是保持着和善的笑容。他有一个由三个民族共18口人组成的大家庭。
  • /
    薄金清的老家在河北。卢沟桥事变后第二个月,薄金清出生了。在他5岁的时候,母亲和妹妹相继病逝,父亲被日本兵抓到炮楼里做苦力。年幼的薄金清和哥哥一起跟着姑姑过着艰苦的生活。“想想这些,后来的生活再怎么苦我都能挺过去,有饭吃,有屋住,还有什么不知足的?”薄金清说。
  • /
    1959年,薄金清来到西藏,在拉萨气象站里做报务员。在这里,他认识了同样在气象站工作的巴桑。相识不久,薄金清和巴桑便在自己建的土坯房里成了亲。图为结婚40周年纪念日当天,薄金清与巴桑的合影。
  • /
    “他那时候勤快、又聪明,我们自己开了一块地,老头子啥都会种,白菜、萝卜、番茄都种得出来。吃不完的大白菜就挖个坑腌起来冬天吃。我上夜班时起得晚,经常是老头子一大早起来给全家人打酥油茶,他打的茶特别香。”巴桑回忆说。
  • /
    这个酥油桶是巴桑的舅舅留给他们的,带子是牦牛皮做的。从这个家成立之初到现在四世同堂,这个酥油桶承载了一家人太多的记忆。多年来,一直是薄金清打酥油茶给家人喝。
  • /
    薄金清退休时,单位给了他两个选择:回老家安置或者在拉萨养老。薄金清选择了后者,然后便在单位给的安置地上建了一个农家小院。
  • /
    薄金清喜欢养花种菜,家里的蔬菜瓜果常年不断。
  • /
    吃不完的萝卜会被摆在院子里晾晒,制成萝卜干。
  • /
    如今的薄金清很少走出院子,他把大多数时间用来照料花草果木。
  • /
    空闲之余,薄金清会加入小辈们的牌局,玩上几轮斗地主。
  • /
    外孙女唐文则在一旁享用着刚买的美食。
  • /
    二女婿马唔德是回民,一家人团聚时老人最先考虑的就是尊重二女婿的饮食习惯。二女儿则常常拿老公开玩笑,博大家一乐。
  • /
    从一个来自河北的少年,到三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的男主人,五十多年的辛苦历程,经过酥油桶的打制,散发着浓郁的酥油茶香……
  • /

老酥油桶的记忆

摄影/何川 编辑/杨小淼
责编邮箱/1714523629@qq.com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4/10/14

求同存异,3个民族18口人薄金清的最美大家庭


         (通讯员 金英报道)家住西藏拉萨市城关区金珠街道八一社区的薄金清老人今年78岁了。在他“领衔”的这个18口人的大家庭中,汉、藏、回三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和谐地生活着。薄金清是汉族、老伴儿是藏族、二女婿马吾德是回族。虽说一家人有三个民族,但每个家庭成员都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尊重各自的信仰。

      走进老人家里,宽敞干净的院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客厅正中的墙上挂着装裱好的国家领导人画像,上面装饰着哈达,左侧墙面则由一个西藏传统的“盛装”牛头装饰。屋子里围放着藏式家具,上面摆满了各类鲜果和干果,还有冬日特有的新鲜风干牛肉。

      薄金清是河北石家庄灵寿县的农民。195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志愿入伍,走出山村来到首都北京,成为了北京军区的一名报务员。1959年3月进藏。这一待,就是大半辈子。

      老人的老伴儿是土生土长的拉萨人。1959年从陕西咸阳民族学院毕业分配到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工作。同年8月,薄金清转业到了气象局,两人就这样认识了。1960年国庆节两人正式步入婚姻的殿堂。当时结婚时,婚房是一座牛毛编织的帐篷,招待客人就是从组织申请得到的一斤水果糖。至今,已成为拥有了一个有2个重孙、3各民族、18口人的幸福美满的民族团结大家庭。

      “老头是汉族,但是对西藏的生活习俗比我还熟。”老奶奶说着,脸上溢满幸福的笑容,“从结婚到现在,每天早上他都打好酥油茶,准备好糌粑等我起床。现在老了,也会陪我一起去锻炼,从来不嫌麻烦。”

      当被问及二女婿是回族,平常如何和睦相处时,薄金清老人说:“多民族家庭和睦最重要的秘诀是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不干涉信仰,不逼不劝,给充分的生活和信仰空间,让大家都自在。”只要二女婿回家吃饭,会为他准备单独的锅碗和清真食物。

      说起回族的二女婿马吾德,二老常常夸赞,2008年中巴桑重病昏迷,二女婿赶来抱着母亲就往车上跑,到了医院又把中巴桑抱下车。随后照顾卧床母亲,马吾德更是尽心尽力。

      每逢节假日,全家人齐聚一堂,其乐融融,欢笑声在小院的上空回荡。和别的家庭不同,薄金清的家每年要过三次新年。一到春节、藏历新年,全家依照传统放鞭炮、贴春联、摆切玛、吃古突。古尔邦节时,薄金清和老伴儿都要准备一些清真的牛羊肉和糕点,全家人一起吃。

      从薄金清入伍进藏,到现在已经有50多个年头了,西藏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他深为感动。薄金清经常对儿孙们说:“家和万事兴,我们国家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们团结在一起了,什么困难也难不倒我们,民族团结了,国家也就富强了。”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夫妇俩在八一农场附近开荒种地,种土豆、种白菜,没有肥料,就到拉萨街头拾粪给地添肥,生活很艰辛。正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则,薄金清夫妇俩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子女,将这种精神和担当作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薄金清二女儿薄金梅在医院工作,有一次从牧区来了位重症病人,病人家庭十分困难,家属因为一时间凑不出治疗费用而急得手足无措。薄金梅见状马上掏出钱为病人先垫付了医药费,使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孙女晓月在家里人的言传身教下,也经常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定期到孤儿院去帮助那里的孩子,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给他们买文具、买衣服。

      对孙子们的教育,薄金清从不懈怠,从吃饭、走路、倒茶教起。“有客人来了要打招呼,和长辈说话要用敬语,给人倒茶要慢慢地、轻轻地,即使是给自己的父母、哥哥、姐姐倒茶也一样。”这些规矩薄金清夫妻俩都要一一教给孩子们。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他们家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他们时常教导孩子:“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他们的重孙,有时吃饭时把米粒掉到了桌子上,小家伙都要捡起来,还自言自语道:“不能浪费粮食,粒粒皆辛苦”。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平时做到人走灯灭,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注意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吨水。这一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18口人,每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3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但是他们有共同的生活信念:团结、友爱、善良、勤俭。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整个家庭也有统一的价值观。这样的家庭才能和谐,才能成为最美大家庭。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