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
承办:央视网
  • /
    沿着川黔铁路地下通道,闻着一路的瓜果清香,穿过独具特色的门寨,就到了刘深灵的家中。写有“蓬莱书院”四个大字的匾额高挂小院门头,字迹苍劲有力。从清代到现在,刘深灵家族五代人中,每一代都有人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
  • /
    “大学生就业难,村里人也就不愿让孩子读书了。”刘深灵说,随着日子一天天变好,以前破烂的校舍如今是村里最好的建筑,然而上学的孩子却不多了。
  • /
    为了转变村民观念,2010年,卸任村支书后的刘深灵在家建了总面积150平方米的两间大房,也就是现在的“蓬莱书院”。
  • /
    新房建成后,整个书院的图书整理工作就落在了刘深灵和爱人张鼎华身上。图书的购进、整理、筛选、统计、贴标签等琐碎事宜全部由两位老人完成。“蓬莱书院能够越来越好,离不开我的老伴,平时基本都是她在书院管理书籍、办理借阅登记等,我很庆幸能有这样一个善良、勤劳的老伴。” 刘深灵说。
  • /
    当“蓬莱书院”向村民开放的时候,夫妻俩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原来,村民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打麻将,学生们放学回家不是玩就是看电视,对看书似乎并没有兴趣。
  • /
    刘深灵和老伴没有泄气,开始想着法子为书院招揽人气儿。夫妻俩率先在村里创办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老刘农家乐”,并利用书院的藏书指导“农家乐”建设,解决自种绿色蔬菜遇到的技术问题,一年的盈利居然达到十多万元。图为刘深灵在自己创办的产业园区散步。
  • /
    村民开始“眼馋”了,纷纷来向刘深灵取经。刘深灵送了大家四个字:“拜书为师”。随后,书院的人气渐渐旺了起来,从单纯的读书场所,变成蓬莱村民发家致富的源泉。
  • /
    书院中,一名儿童在母亲的陪伴下看着儿童书。
  • /
    如今的蓬莱书院共有藏书6000余册,涉及文化、科技、政经、少儿、综合等,其中,800册为明清古书,均是家里祖辈传承下来,有些虽破烂不堪,但弥足珍贵。
  • /
    每天,刘深灵会在自己的书屋里静静阅读上一段时间。图为刘深灵在阅读爷爷留下的读书笔记。
  • /
    除了读书,生活中刘深灵的爱好还有不少。他喜欢拉二胡,有空的时候常常会拉上两曲。
  • /
    乒乓球是刘深灵从小就热爱的一项运动。如今,他每天都要找人对战一番。
  • /
    刘深灵偶尔还会担当铁路志愿者,巡视沿途铁路的安全状况。
  • /
    对于未来,刘深灵打算为书院引入更多图书,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书。他希望在书院建设一个民族特色文化展示厅,让乡亲们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不忘民族的传统文化。
  • /

情满山村“教育世家”

摄影/杨爽 崔林林 编辑/杨小淼
责编邮箱/1714523629@staff.cntv.cn

【媒体转载须经央视网及作者授权】2014/10/29

孜孜不倦教书育人 情满山村“教育世家”


         (通讯员 杨爽 崔林林报道)他秉承“教书育人”的祖训,一家五代为师;他深信“知识改变命运”,自筹资金建起“蓬莱书院”;他坚守“做事先做人”,培养子女,亲善邻里……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蓬莱书院“院长”刘深灵,用4年的时间,搭建起了150平方米的农家图书馆,6000册图书、800册古籍,垒砌成了偏远山村里的书中“黄金屋”。 而他的老伴,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多年来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他。

      闻着瓜果香、走过阡陌交通,穿过那独具特色的门寨,沿着川黔铁路地下通道,记者来到了刘深灵的家。驻足门口,抬头仰望,刻有“蓬莱书院”四个大字的匾额高挂小院门头,字迹苍劲有力。抬脚踏入这占地千余平米的院落,各色盆景摆放在窗台、走廊……庭院清幽尽显,而正门那“教育世家”和“蓬莱书院”的牌匾,伴随着空气中弥漫的桂花香,更是浓郁了这小院的书香气。

      刘深灵的家族,从自清代开始现已连续五代人从事教师职业。目前,他的4个女儿中,除一个在税务机关工作,一个成为当地的创业能人外,另外两个均继续从事教师职业。其中,二女儿任小学校长,最小的一个则是计算机教师,她们都秉承“教书育人”的祖训,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着。

      “教育看似是小事,其实是人生、国家大事,人只有好好读书,一辈子才有出路,国家才能富强。”刘深灵说。然而他发现,随着日子一天天变好,以前破烂的校舍成了村里最好的建筑,上学的孩子却不多了,“大学生就业难,村里人也就不愿让孩子读书了。”“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也就失去了砸锅卖铁供娃读书的动力。”

      为了转变村民观念,2010年,卸任村支书后的刘深灵趁家里盖新房,又增加12万的成本,多修了两大间房办书院,约120平方米,也就是现在的“蓬莱书院”。新屋建成后,整个书院的图书整理工作就落在了刘深灵和他的爱人张鼎华身上。两位老人不辞劳苦,图书购进、整理、筛选、统计、贴标签等琐碎事宜件件不马虎。将所有图书分门别类整理好。刘深灵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伴张鼎华,在连续四天三夜整理书籍后,终于累倒了……

      “蓬莱书院能够越来越好,离不开我的老伴,平时基本都是她在书院管理书籍、办理借阅登记等,我很庆幸能有这样一个善良、勤劳的老伴。”

      在村民质疑的目光中,“蓬莱书院”这个农家图书馆“开门迎客”了,却鲜有人问津,村民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打麻将,而学生们放学、放假不是玩就是窝在家里看电视,即使主动请人来读,大家也大多来一次应付了事,下次便不再来。这并没有挫伤刘深灵办书院的信心:“好事多磨,我得从自身做起,带动大家慢慢来。”

        利用贵阳市建设“白云区农业现代示范园”的契机,刘深灵和老伴一起,想着法子为书院招揽人气儿。第一个在村里创办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老刘农家乐”,并利用“书院”藏书指导“农家乐”建设,解决自种绿色蔬菜遇到的技术问题……一年轻松赚十余万元……随后,“眼馋”的村民纷纷取经,刘深灵给了大家四个字“拜书为师”。随后书院人气越来越旺,渐渐从单纯的读书场所,变成讲堂、议事,成为蓬莱村民发家致富的汲取能源的地方。对此,刘深灵很感慨:“不能死读书,学以致用才是硬道理。”

      如今,蓬莱书院越办越红火,书院的书也从无到有,目前共有藏书6000余册,涉及文化、科技、政经、少儿、综合等,其中,800册为明清古书,均是家里祖辈传承下来,有些虽破烂不堪,但弥足珍贵,读来另是一番滋味。同时,村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他们在家门口不花一分钱,学到了新技术。

      刘深灵告诉记者,今后,“蓬莱书院”打算引入更多图书,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车,并计划在书院建设一个民族特色文化展示厅,在学习技术、知识的同时,不忘民族文化的学习。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